新媒體編輯在日常工作時要注意,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輿情風險,提高重視程度和認真程度,做到多重程序審核,從源頭堵漏。
理解受眾心態(tài)反復推敲
新媒體編輯部在進行輿情研判時,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受眾的心態(tài)。編輯部需要從受眾的角度出發(fā),反復推敲報道內容,以避免產生激烈的輿情反彈。從日常的工作經驗和資料來看,易引發(fā)負面輿情的話題有以下幾個方面,這些事件在傳播過程中,容易帶動受眾情緒,引發(fā)較大的社會影響。
涉及女性權益、可能引起兩性對立的問題。目前性別類議題在網絡環(huán)境中處于較為復雜的狀態(tài),其中有個人、群體利用網絡傳播對自身權益的保障進行呼吁,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“有心之人”在其中推波助瀾、激化矛盾,因此在涉及性別內容的宣傳時,應具備較高的輿論敏感性。例如,巴黎奧運會“關于女性運動員能不能化妝”的內容在互聯(lián)網上引發(fā)軒然大波,光明網發(fā)布評論《別再糾結運動員化不化妝了》。
涉外問題,爭議大多來自外國人的權責問題。如給外國人提供超出普通群眾的服務,可能會引發(fā)爭議;涉及外籍留學生、外國人違規(guī)違紀、涉嫌違法犯罪的處理及回應等,也會引發(fā)爭議。這類議題往往極易觸發(fā)人身攻擊和情緒化、極端化的輿情風波,例如,北京一名女子“亂停車罵人叫囂有外交豁免權”,在網絡引發(fā)軒然大波。
涉及寵物、動物保護等問題。一方面,不同人群看待寵物的方式各異,比如,將寵物看作具備情感價值的家庭伴侶,還是一般動物、個人私有財產。另一方面是因為部分養(yǎng)寵群體的不文明行為形成爭議,長久下來形成愛寵、恨寵兩大派別,特別是在遛狗拴繩問題、導盲犬問題上爭議頗多。
涉及當地的災害類謠言。如地震、化工廠事故等,要確保第一時間回應,該類謠言因關系到當地群眾切身利益,會以極快的速度在當地傳播擴散,在謠言、求辟謠的信息混雜發(fā)酵時,如果沒有及時出面干預、回應,會無形中留給謠言強勢蔓延的空間,易形成情緒化主導的輿論氛圍,使群眾質疑政府部門工作,產生不信任感。
涉及醫(yī)療、殯葬等普遍帶有壓抑屬性的領域。需要注意的是,像醫(yī)院、殯儀館這些領域,因生老病死的原因,輿論對其普遍存在難過、壓抑、傷心等消極情緒,當發(fā)表有關工作成績的文章或者演說,或者提及就診人數超過××萬人次的宣傳稿件時,一定要對“慶?!薄凹佑汀薄霸賱?chuàng)輝煌”“再創(chuàng)佳績”這些代表積極情感的用語慎之又慎,以避免因為積極用語與消極氛圍之間造成的巨大反差而引發(fā)輿論反感,造成原本沒有必要的輿論風險。
涉及未成年人事件的報道。未成年人直接關聯(lián)群體十分廣泛,往往牽一發(fā)而動全身。例如涉及未成年人犯罪,比如性侵、校園霸凌等事件的報道要注意把握用詞用語,以免產生輿情風險。
值得提醒的是,容易引起爭議的宣傳報道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。
一是官話套話連篇,引起網民反感。如四川某地發(fā)生的地面塌陷事故,客觀上造成了4人無一生還的悲劇,此時在通報中強調救援“在省市領導的關心和救援指揮部的正確決策下”就顯得非常官僚主義。
二是超越法律底線,違背公眾認知。如河南某縣檢察院在其官方微博發(fā)布的未成年人強奸案經過賠償后“冰釋前嫌”,簽訂和解協(xié)議書的事件,雖出于“最大限度地關注未成年嫌疑人的成長”的初衷,但描述中的含糊其詞,客觀造成了刑事犯罪可以“和解”的錯誤印象,引發(fā)法律界業(yè)內和廣大公眾的爭議。
三是忽視人文關懷,“硬傷”頻頻出現。如某地在通報災難救援信息時,為了彰顯救援成功,竟然有整個事件中“僅死亡一人”的措辭,讓人深感不適。
四是表述過度夸大,內容不合常理。如黑龍江某法院宣傳執(zhí)行局女員工加班加點工作,可以“28天不洗頭不換衣服”,這件事成為了網上的“笑談”。
多重程序審核源頭堵漏
為了從源頭上堵住輿情風險,新媒體編輯部應建立多重程序審核機制。
加強把關意識,嚴格執(zhí)行三審三校。對即將通過刊發(fā)的宣傳稿件進行前置性風險評估,是最大限度減少或降低后續(xù)輿論風險的最有效方式。此外,編輯還要通過換位思維、角色代入的方式,對宣傳稿件的用詞用語進行模擬攻擊,來排查出其中潛在的爭議因子,并且及時作出修改。
轉載報道時對新聞內容的審核把控。作為新媒體平臺,網上每日推送的新聞熱點非常多,層出不窮形成快速新聞飽和是常態(tài)。作為官方新媒體,編輯在檢索、轉載一些優(yōu)質宣傳稿件時,要對稿件中的每一個細節(jié)描述進行充分的評估考量,不能一轉了之。
這就要求編輯做到:
“源”必核:對于需要轉載的稿件來源,一定要找到權威出處,不能人云亦云,必須轉載主流官方媒體報道,不用“小道”消息;
“政”必核:對于稿件中出現的涉政內容,要謹慎校對,仔細核查,要引用原文,保證不出現任何偏差;
“名”必核:稿件中涉及的人名、地名等,要細細查證;
“最”必核:涉及全國之最、全球之最等字眼,要從專業(yè)條口去考證,確保信息準確無誤;
“話”必核:涉及領導人講話,要找到原文進行引用,不可出現偏差;
“圖”必核:在配圖的時候也要進行精準校對,不能張冠李戴等。
理性審視報道內容,多打一個“?”。在正面報道中,多問一個“為什么”可以幫助揭示事件的深層原因和社會意義,增加報道的深度和說服力。在新聞報道中,遇到弱勢群體時多問一個“為什么”,是為了避免簡單化、標簽化地處理報道,同時避免引發(fā)不必要的輿情。在新聞報道中,避免引發(fā)二次輿情的關鍵在于及時、準確、全面地回應公眾關切,并采取有效的輿情管理策略。
做好平臺研判監(jiān)測預警。新媒體編輯部還需要做好平臺研判和監(jiān)測預警工作。
做好研判。編輯部需要評估不同發(fā)布渠道的影響力和發(fā)酵風險。編輯部應判斷信息發(fā)布渠道的影響力,優(yōu)先關注官方發(fā)布號等權威平臺。
及時監(jiān)測??衫么髷祿腿斯ぶ悄芗夹g自動提取各大社交媒體平臺、新聞媒體以及網站論壇等平臺上的輿情信息,并進行分析。加強對輿情數據情感的分析,運用機器學習、相似度的熱度排序等方式對輿情中的情緒進行判斷分析,并及時疏導非理性情緒。
實時預警。建立健全輿情事件的分級分類制度,完善輿情的監(jiān)測機制,為輿情研判提供數據基礎。對輿情應對組織進行專業(yè)化和扁平化建設,提升輿情決策層級,減少從決策到執(zhí)行的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。
構建從監(jiān)測、響應到預警、應對再到考評、總結的完整閉環(huán)流程,實現對輿情事件生命周期和輿情應對工作的全方位覆蓋。
(作者單位:南通報業(yè)傳媒集團)